不同人眼中的纽约


第一次去纽约,是在某一个春假。疯狂赶完作业后和朋友奔赴旅途,一上飞机便沉沉睡去。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才睁开眼,身边的朋友正塞着耳机看着窗外,看我醒来,她递一只过来给我,里面正在放Empire State of Mind。

“In NewYork,
Concrete jungle where dreams are made of
There's nothin' you can't do
Now you're in New York
These streets will make you feel brand new
Big lights will inspire you
Let's hear it for New York, 

New York, New York.”

这时广播最后一遍响,“Attention please, we are landing in Newark International Airport now,please fasten your seat belt…”

在轰鸣的机舱里,我觉得我已经嗅到那股属于纽约的气味,这让我兴奋,让我彻底清醒过来。这个曾经被我视作美国代表的城市现在就在脚下,我们从天而降,准备狠狠地拥抱她,我简直觉得她在我眼前已经性感起来。

站在帝国大厦顶端

到达纽约的第一晚,在暮色降临的时候,我们便去了帝国大厦,那个历史上最著名的大猩猩坠落的地方。
尽管已经三月,纽约依然寒冷,凛冽的风直往脖子里钻。两个从温暖南方小镇来的人,站在帝国大厦顶端的栅栏后面,冷得直跺脚。
眼前却没有任何令人欣喜的景色,血色的夕阳笼罩着整座城市,除了川流不息的车辆还在印证着这里的活力,剩下什么也没有。
然而,当太阳彻底落下,最后一点夕阳也消失的时候,奇迹开始了。一瞬间,这座城市的点点灯火在黑夜中闪耀起来。纽约璀璨的夜景扑面而来,高大的建筑此起彼伏,整个城市像浮沉在深海中的星空,无数次出现在梦里的画面终于摆在了眼前。“Concrete jungle where dreams are made of”原来就是这样的景象。

那边是Chrysler Building,这里是纽约港湾,那里是Brooklyn Bridge。而在某座大楼拐角处,一个非常小的角落却非常明亮,在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我拿着地图小心比对,那竟然就是时代广场!曾经无数次在电视上,杂志上看到时代广场林立的金碧辉煌的广告牌,看到那座鲜红艳丽的楼梯,还有每年新年倒计时的圣诞树。现在,时代广场成为眼前这幅城市画卷中一个小小的明亮的角落。
站在帝国大厦的楼顶,才又一次想起,这辉煌城市,就是最初让我不管不顾一定要来到美国的最大动力。我第一次感到“辉煌”竟然是这样高高在上的一个词,是啊,只有这样的景色才能配得上叫辉煌,工业文明带来的原来不仅仅是轰鸣的机器,以吨计的商品,污染的环境,而是梦想,是对人类智慧与勇气的无限期许,是对于“好生活”不断扩大的定义。这绚烂城市让我与这人类梦想也相连了那么一秒。
那夜彻底陶醉在纽约灯火通明的温柔乡里,幸福无比。

纽约的气息,地铁也能嗅到

纽约的地铁,是个神秘的地方。也许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未认真体会过,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游客来说,那股属于纽约的气息,在地铁里我也同样能“嗅到。”
匆匆吃过早餐便坐地铁往曼哈顿赶去。风穿堂而过,墙上有斑驳的马赛克拼贴画,空气里是阴暗潮湿的味道。角落里,门口装了一只假腿的越战老兵在乞讨;很胖的白人妇女坐在轮椅上缩在墙角,身边有只瘦成皮包骨的脏兮兮的老狗;拄着拐杖的流浪汉身边堆满了酒瓶,看见人就大喊大叫。流浪歌手抱着吉他在唱歌。
“心爱的姑娘有双星辰般美丽的眼睛,
夏天就要过去,
她就要成为别人的新娘,
我却只有清晨盛开的第一朵玫瑰”
行人们面无表情地,匆匆而过,好像大家都知道自己要去哪儿一样。瘦骨嶙峋的亚裔老太太在垃圾桶里拣出一块坚硬的面包,张开干瘪的嘴,塞了进去。
我和朋友像两滴水落进大海,和那些行人一起快步向前,看不清谁在这里讨生活,谁在这里创造梦想,谁只是来走马观花。我想,如果此时此景成为一幅相片,那么这地铁站看起来一定就像个巨大的坟墓,我,和很多人应该就像是在幽暗中前行的鬼魂。
正想着,突然有个黑人冲出来挡在我们面前,我和朋友吓得一声尖叫。
“Buy me a hamburger, please.”
我们转身就跑,那个黑人还在后面大喊
“Hamburger! God bless you! ”
我一边被朋友拉着向前跑去,一边回头看,那个黑人早就消失在黑暗里。
这颗人人都想咬一口的大苹果原来并不总是这么光鲜亮丽。我们刚刚见过纽约夜晚的美丽,却不知道这座城市真正的黑夜在这里。
我从地铁出来,身上仿佛多了许多双正在盯着自己的眼睛。想起昨夜的自在欢愉,我觉得自己刚才不是经过了地铁,而是一座博物馆,各种形态的痛苦都在展出。在那充满尿骚味的黑暗居所里,人类所谓的尊严和底线,早就不如一块过期的面包。

我们后来专门去参观了华尔街,看到各类金融精英西装革履,脚下生风,看到那只已经被摸得发亮的大黄牛,看到高高在上的纽交所。
我惊讶地发现,虽然才刚刚来到纽约,南方小镇的悠闲自得已仿佛是前尘往事。纽约又一次刷新了我的感官体验,眼前的繁华街道变成个巨大的漩涡,在不断吞吐着人的命运,富有与贫穷,健康与残缺,生命与死亡,没有人知道自己被分配的是什么,所有人都身不由己。

纽约的华人世界

第二次去纽约,是带着家人去旅行。
长辈们都有着无法撼动的中国胃,所以自然而然想到要去中餐馆觅食。在繁华的下城区转了一圈后发现,纽约的唐人街并不是一条笔直的街道,而是一块非常庞大的区域。包含着形形色色各种人,早就已经是一座小小的城。
最早来到美国的那批华人,有许多当初是偷渡来的,也真的能称得上是出生入死。拿出全部家当换一张船票,前途不明,生死未卜,却义无反顾,有时一个村子的人都会选择这条路,家里明明风调雨顺,可就好像是不出去就活不下去。

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与国内城市无异的华人聚居区。有许多小贩在卖两美元一盒的草莓,在卖廉价鲜艳的纪念品,甚至还有很多如今在中国已经渐渐消失的行业,例如裁缝,修鞋。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美国已经待了几十年,却不会讲几句英文,可能一生都生活在这逼仄的华人聚居区。
在美国的他们,过得好吗?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在纽约街头canning(捡罐子)的人。一个华人妇女和一个白人乞丐抢瓶子,她用围巾遮住脸,娇小的她却能一把狠狠地推开对方,捡起地上的罐子,然后一边回头一边大骂“f*** you!”
只有不缺吃不缺穿的人才会去想什么过得好不好,真正的勇士永远在战斗,一只铁皮易拉罐也是勋章。
后来带着家人去了东村一家很有名的川菜馆,点了烤鱼、牛蛙和酸辣粉。一口下去,真的与国内那些地道的川菜没什么两样。在哪儿都一样,在哪儿生活都有好有坏,我说给面前火红的烤鱼听。

第三次去纽约是去坐飞机回国,只停留了匆匆不到十二个小时。朋友来接我。晚饭是在她家小区门口的一家小吃店,我们一人叫了一碗麻辣烫,一块芝麻烧饼。味道一般,但是熟悉,就是以前上学的时候常吃的又咸又辣的街边食物。外面熙熙攘攘,我们两个面对面一言不发地吃饭。好像回到以前我们一起在新东方上课一起吃午饭的场景,一点都不会想到我们已经是在异国重逢。
吃完晚饭一起回家,朋友住的小区也是一个华人聚居区。门口的水果店用中文写着“芒果特价,”有三三两两华人妇女站在一起说话,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坐在街边树荫里下棋,一转身,十几个老奶奶站在小区的操场上整齐地跳着广场舞,领舞的那位还喊着“一二三,转圈!非常好!”
一时惘然,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年何地,我记得机票上不是写着这里是纽约吗?命运无情,但是生活强大,即便是在千里之外,这些坚强的中国人依然在执着地复制着自己的每一寸故土。

一千个人,有一万个纽约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人,大概得有一万个纽约。白天与夜晚,繁华与落魄,美丽与萧条,梦境与现实,陌生与熟悉,都是纽约的模样。
纽约,已经不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概念,一种精神。到过这里的人,总会又一次感叹世界之大,可以有这么多文化在这里交汇,也会感叹人生无常,天堂与地狱往往就是一念之差。
我只是过客,从未在纽约长久地驻足,但即便是过客,纽约也不曾吝啬过她的美丽。她从不故作深沉,因为已经风情万种,是不用卖弄的货真价实的美人。

我常常和别人说,纽约最大的魅力在于,即便你只是匆匆而过,也可以想象自己生活在这里是什么样的光景。你可以过完全不同的生活,你也可以过一尘不变的生活。There is nothing you cannot do. Now you are in NewYork.
纽约,是所有人的城市,是所有异乡人的故乡。

REF:
1.旅人酱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487502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注意!!!纽约 “软封城” 于22日晚8点生效 政策须知

抹茶控必訪!京都宇治抹茶名店巡禮

纽约华人超市陆续开门 营业时间如下